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作者】 尤拉太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秀麻乡斗后索寄宿制小学)


【正文】摘 要: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越来越讲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现代教学中,从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小学学生必备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本文对该问题进行探究,指出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当抓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势利导,在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多下功夫。
  关键词:数学教学;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推理等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与联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呢?
  一、营建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才能顺势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小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教师,也就爱屋及乌的喜欢他教的那门学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我们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了解并理解他们,让学生感到有亲切感、信任感、期望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兴趣盎然的主动投入到主动学习活动中来。这样,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创设适宜动手操作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情景,引导学生操作,使得学生较容易地获得事物的表象,然后再由老师归纳总结出问题的数学实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从具体操作中抽象出书本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思维的锻炼,是形象化到抽象化的转化,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灵活的大脑,为抽象到具体、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点中,我让学生在某个长度范围内折很多长短不一的小树枝,然后让学生拼出三角形,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会发现有些时候三根树枝无法拼出三角形,但可以通过树枝的长短来调节。通过学生的摸索,学生会提出“什么情况下可以形成三角形的疑问”。这时,我让学生猜测问题的答案并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结果。再如,在教学除法的知识时,就可以创设情境,拿十本本子给某个同学要他分发给五个学生,该位同学应当就会很自然地平均分配本子,老师就可以诱发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本子分配是合理的呢?这样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老师引出知识点,学生就容易掌握和容易记住和消化。
  三、激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须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从而使学生有“欲望”去动手操作,以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完《长方体》这一章的时候,学生对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已经有了了解,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自己整理关于“长方体的面积”、“长方体的体积”以及“组合图形的体积”等的知识,并且进行推理分析,探究“容积”这一概念等,使学生不断的进步。如果只是应用最为简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利用小木棒等让学生自己拼出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明确“体积”的概念。在学生明确了“体积”概念之后,我又引导学生用纸板来自己构造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让学生向其所制作的物体中放入各种东西,从而使学生明白“容积”这一概念。在课下,教师还可以布置其他相关的动手类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动手的兴趣提升。
  四、让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什么,是怎么组成的?用在什么地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而学生也争先恐后的想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动,也让我深深地发现学生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他们的创造力是我们所无法预见的。
  五、课后布置操作习题,巩固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学习的知识的巩固,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教会学生在课后温习知识,而通过课后布置操作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来消化知识、加深记忆很好的一个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从实际生活着手学习数学知识,并提高学生们应用知识的能力。课后应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比如游戏的方式,这种方式孩子会很喜欢容易体会到乐趣,比如七巧板游戏,孩子们在拼出图形的过程中锻炼了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创新思维;又比如自制一些手工物品,如剪出漂亮的五角星、规则的棱形、奇形怪状的六边形,或者圆柱、圆锥、火箭等,并可以布置学生对自己制作的圆柱等测量某些数学量。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巩固提升了动手操作的创造力,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总之,动手操作不仅能加深记忆,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去统领教材,去设计具有浓厚生活气息、难易适中、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动手操作内容,将思考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