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作者】 陈祥云 张冬雪
【机构】 (黑龙江省富裕县龙安桥镇中心学校)
【正文】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经不在是个时髦的词语了,课堂中声、光、色以及动画的运用深深的吸引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可以灵活地运用和发挥教学技艺与教学方法,更快更好地去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借助媒体摄取知识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引领着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但是多媒体的运用不应知识追求这些外表的形式,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应该全面的考虑比较一下是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好,是否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了;是否更易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了,把死板的知识生动化了,把单调的知识丰富了,把有限的课堂拓展、延伸了,把抽象的数学思想形象化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计算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应用题要教会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一鱼,讲解习题时不在于告诉学生一个答案,而是告诉他们一种思考方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概念,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理解和运用概念,从而解决实际问题,长此以来有这种意识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中已频繁使用,它经常帮助老师把抽象的知识进行分解再形象的展示给学生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象一个精灵一样引领着学生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当然,在每一个课件的设计时,不是把它当作一块块小黑板一样出示题目,也不是把它当作一副副图画吸引学生而已,而是让课件真正成为教师的助手,帮助教师突出课堂中的重点突破课堂中的难点,简化了操作过程,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在课件的设计中尽可能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在看完课件的有限展示后还能继续运用这种数学思想在脑海里播放着后面的画面,这样就把课件延伸了,课堂延伸了,学生想象的大门打开了,这样才能激跃课堂气氛,开启学生思维,学生才能有各种不同的想法和见解。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节课时,我的课件设计就分三大环节。
第一,展示一组平面图形,让学生回忆这几个图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得出的,让学生能够自己提出数学转化思想;然后用课件以平行四边形为例展示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这样在第一组课件的展示中不仅让学生回顾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更熟悉了转化的过程,这为圆的面积公式作了铺垫,也设了疑“我们可不可以也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象平行四边形那样得出自己的面积公式呢?”大部分学生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此时教师只要发挥他的主导作用,引领他们主动动手操作就可以了。在学生的继续操作中,运用课件辅助主次分明,不仅形象化了剪插的操作过程,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时间,加快了课堂实施的节奏,优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二,电脑演示对一个圆平均分成八等份,对半剪开,完成了这一过程,学生对操作的过程和目的有所了解了,再让学生把一个圆16等份,同桌合作各剪一半对插,观察插后拼成的图形;在学生完成16等份后,电脑又演示了32等份的拼插过程,完成这三组后把三种拼后情况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一组的课件设计大大简化了学生的操作过程,留下了时间让学生观察发现三次操作后的图形与圆的关系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这里没有让电脑全盘包办演示,完全代替了学生的操作,把展示和学生的操作结合起来了。
第三,观察屏幕所展示的图形找到圆与所转化成的长方形的各部分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先运用数学的极限思想,在32等份图形后演示出一串省略号让学生想象,如果64等份呢?128等份呢?所拼成的这个图形就越来越接近长方形了。在这些次的等份剪插拼后,圆的什么一直没有改变?这样学生在讨论探索中就会紧紧抓住面积不变,找出已经把圆的面积转化成了长方形的面积了,从而就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找到长方形的长与宽同圆的各部分对应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通过动画设置让学生观察屏幕变化,配合闪动和声音加上颜色的变化让学生观看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这里通过课件演示很形象的建立了各部分关系,如果让学生想象很容易把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直径了。
这节课只是简单的运用了三组课件展示,没有过多的饿颜色、声音、动画,但他们足以帮助学生学到了知识,理解了知识。课件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在设计过程中一直以数学的思想为指导,迁移、转化、极限等等,注意到了学生思维的活动,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训练,有了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因此,在我的课件设计中,经常渗透着数学思想,让我的课件有理论的精髓,同时也运用多媒体的特点优势把抽象的数学思想形象化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了学生的素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计算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应用题要教会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一鱼,讲解习题时不在于告诉学生一个答案,而是告诉他们一种思考方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概念,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理解和运用概念,从而解决实际问题,长此以来有这种意识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中已频繁使用,它经常帮助老师把抽象的知识进行分解再形象的展示给学生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象一个精灵一样引领着学生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当然,在每一个课件的设计时,不是把它当作一块块小黑板一样出示题目,也不是把它当作一副副图画吸引学生而已,而是让课件真正成为教师的助手,帮助教师突出课堂中的重点突破课堂中的难点,简化了操作过程,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在课件的设计中尽可能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在看完课件的有限展示后还能继续运用这种数学思想在脑海里播放着后面的画面,这样就把课件延伸了,课堂延伸了,学生想象的大门打开了,这样才能激跃课堂气氛,开启学生思维,学生才能有各种不同的想法和见解。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节课时,我的课件设计就分三大环节。
第一,展示一组平面图形,让学生回忆这几个图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得出的,让学生能够自己提出数学转化思想;然后用课件以平行四边形为例展示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这样在第一组课件的展示中不仅让学生回顾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更熟悉了转化的过程,这为圆的面积公式作了铺垫,也设了疑“我们可不可以也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象平行四边形那样得出自己的面积公式呢?”大部分学生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此时教师只要发挥他的主导作用,引领他们主动动手操作就可以了。在学生的继续操作中,运用课件辅助主次分明,不仅形象化了剪插的操作过程,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时间,加快了课堂实施的节奏,优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二,电脑演示对一个圆平均分成八等份,对半剪开,完成了这一过程,学生对操作的过程和目的有所了解了,再让学生把一个圆16等份,同桌合作各剪一半对插,观察插后拼成的图形;在学生完成16等份后,电脑又演示了32等份的拼插过程,完成这三组后把三种拼后情况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一组的课件设计大大简化了学生的操作过程,留下了时间让学生观察发现三次操作后的图形与圆的关系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这里没有让电脑全盘包办演示,完全代替了学生的操作,把展示和学生的操作结合起来了。
第三,观察屏幕所展示的图形找到圆与所转化成的长方形的各部分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先运用数学的极限思想,在32等份图形后演示出一串省略号让学生想象,如果64等份呢?128等份呢?所拼成的这个图形就越来越接近长方形了。在这些次的等份剪插拼后,圆的什么一直没有改变?这样学生在讨论探索中就会紧紧抓住面积不变,找出已经把圆的面积转化成了长方形的面积了,从而就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找到长方形的长与宽同圆的各部分对应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通过动画设置让学生观察屏幕变化,配合闪动和声音加上颜色的变化让学生观看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这里通过课件演示很形象的建立了各部分关系,如果让学生想象很容易把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直径了。
这节课只是简单的运用了三组课件展示,没有过多的饿颜色、声音、动画,但他们足以帮助学生学到了知识,理解了知识。课件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在设计过程中一直以数学的思想为指导,迁移、转化、极限等等,注意到了学生思维的活动,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训练,有了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因此,在我的课件设计中,经常渗透着数学思想,让我的课件有理论的精髓,同时也运用多媒体的特点优势把抽象的数学思想形象化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了学生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