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信息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作者】 李 丹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钢一中学)


【正文】摘 要:信息素养是新课改、新教材背景下课程改革的热词,信息意识是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之一。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结合对核心素养理论的学习,优化信息学科课堂教学,主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去引导,将信息安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新教材;信息意识;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也给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带来了紧迫感。《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的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育人方向,从重操作、重知识、重精英、重搬运转变为重科学、重素养、重全体、重思考。在此背景下,培养高中生信息意识尤为重要,为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信息意识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其中信息意识是关键要素。
  信息意识是信息在人脑中的集中反映,即社会成员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点和理论的总和,是人们凭借对信息与信息价值所特有的敏感性和亲和力,主动利用现在信息技术捕捉、判断、整理、利用信息的意识。具有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描述:
  1、 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
  2、 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
  3、 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4、 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在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信息意识包括新技术意识、数据意识、应用意识和安全意识,它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拥有发现、预测、创新数据的能力。
  二、 高中学生信息意识存在的问题
  通过多年课堂教学观察,并对高一学生就信息意识的相关内容开展调查问卷,发现高中学生信息意识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 信息技术学科的现实问题,重视程度不高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但是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是非高考科目,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地将它作为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来对待,忽略了自身信息能力的培养。
  (二)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学习的最高的境界是学会自学,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高中生有高考升学压力,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应付各主科的课堂学习、作业、考试,很少有自主时间支配。缺乏自主学习的锤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欠佳。
  (三)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学生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能够听懂,但是没有及时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在生活中碰到相似问题就不能自主解决,而是求助老师、家长,影响了学生的自行处理问题能力。
  (四) 学生对信息安全意识敏感度不强
  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价值观和信息责任意识还不够全面,在面对诱惑时,往往容易自律性和甄别能力,个人信息容易泄露,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三、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与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2021年9月起广西高中信息技术课采用新教材,并修改了新课标部分内容,在此背景下,根据高中生信息意识存在的问题,结合课堂实施可操作性,提出以下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一)从课堂着手,优化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以项目式教学理念开展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
  活动案例:学习制作二维码。要求学生制作一个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出现的文字,猜猜是哪一位科任教师。文字内容选择学生熟悉的介绍本班科任,容易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明确任务制作一个二维码;
  第二任务要求通过扫描二维码出现的文字,猜猜是哪一位科任教师;       
  第三考虑因素:二维码的原理是什么、组成结构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制作、码眼怎么添加、遮挡多少不影响正常扫码等等。
  首先要考虑的是二维码的原理是什么,借助课本教材及网络来查找相关的知识。原理了解后考虑用什么方式来制作二维码,是用手绘还是借助软件?根据二维码原理和组成结构,绘制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确定绘制方式后,着手绘制二维码并美化、修饰、添加码眼。制作完成后,用手遮挡小部分、大部分后再扫描,根据扫描的结果思考原因?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结果跟二维码的哪个原理有关?
  延伸:二维码的可以扫出文字,还能扫出图片吗?链接呢?文件呢?既然这些都能扫,那么病毒呢?诈骗信息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现实问题。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实际上是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和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是一种意识观念和行为控制上的自主。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引入语和引入情境的创设可站在学生角度,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熟悉的例子引入,这样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在学生心里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
  2、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的兴趣和能力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设置多层级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在引导学生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
  3、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成果
  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师生活动中展示评价的总结、矫正、促进和催发的教学功能。有效的评价能促进教学相长。评价的量化可从知识收获、信息意识能力体现、社会应用价值、情感培养几个方面去设计。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入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重要。问题的发现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直觉思维,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发现观察法和对比观察法两种方式。发现观察法是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学习生活中与学科息息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是观察自己或别人作品的问题与不足;对比观察法主要是将自己的作品与优秀的作品进行比较,发现不足,找出问题。
  2、通过任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任务的设计要考虑三个关键点:
  第一:任务不应当是对每一个具体操作都提出具体要求的任务,任务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探索性,把发现问题的程序留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索。
  第二、任务的设计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每个学生完成的任务都有一定的个性,遇到的问题也会很有个性,学生要做的是灵活自主地解决问题。
  第三、任务的设置要触及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宜,太容易的问题,对学生来说缺乏探索性,学生会感觉到索然无味,失去兴趣;太难的问题,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很难达到,学生会失去信心、失去兴趣。
  3、将信息技术的课堂学习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只有和现实生活结合才会更有意义。信息技术课中的新知识往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一方面教师应该努力挖掘这一点,使教学内容真正和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贴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愿,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另一方面教师多鼓励引导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生活,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在现代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中,我们一直提倡团队精神、协作意识,这种意识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也可以体现出价值。“小团队”学习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愿主动的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努力进取,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信息意识和能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
  1、 合理分组,提高效率
  “小团队”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这个“小团队”内,每个学生都应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小组人数3-4人为宜,保持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又要注意不同阶段学生的差异性,及时发现影响小组成员学习的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并进行适当调整。
  2、 明确任务,成员合作
  在课堂学习中,指导小组成员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来分配学习任务,每一个教学目标有相应的任务与之相对应,并形成一个训练主题互不重复的任务框架。分配给每一位成员具体明确的任务,能力较强的组员协助能力较弱的组员完成任务,达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控件,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小团队”的每一位成员,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在合作过程中组员之间思维的碰撞中能激发出新的灵感和思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五)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安全教育
  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一个权重高的因素,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金融环境、意识形态、政治氛围等各个方面。信息安全问题无忧,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学生时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种重要时期,心理仍处于不成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好奇心强,这些特点对于中学生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中学生接触的社会环境相对较狭窄,涉世不深、阅历较浅,鉴别力、选择力、自控力不强,对一些不良实物缺乏免疫力,加之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在变化万千的社会环境中,容易受到诱惑,容易上当受骗,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迅猛发展的网络信息对青少年学生心理产生更为强烈的冲击,青少年的心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出现新的更为复杂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将信息安全教育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课堂案例:智能停车场中的数据处理。课堂内容中涉及到生活中很多小区安装的智慧门禁,自动获取车主的车牌,部分车主担心自己的个人信息、车牌信息、停车数据等隐私被泄露。教师组织学生联系生活来讨论。
  1、车主的顾虑有道理吗?
  2、泄露的信息会引起什么后果?
  3、会造成什么危害?
  4、有危害,我们是不是就舍弃不用智慧门禁?
  5、如果用这个智慧门禁,我们可以做什么才能避免信息泄露?
  课堂中结合生活实例渗透的信息安全教育,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四、 结语
  信息意识是一种自愿和敢于改造世界的品质,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育,任重而道远。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学科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理念,往纵深方向提高学生信息对信息的敏感度、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注重学生信息意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有效、高效地解决问题,实现自我成长,为建设信息化社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
  [2]张素芳.信息意识定义分析.情报学报.1999(3):5-7
  [3]杨小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学生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华夏教师.2019(10):14-15
  注: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C-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