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探究
【作者】 侯成栋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东沙河街道六合学校)
【正文】摘 要:初中物理课堂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鉴于此点,本文在探讨实施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意义之后,分析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缘由,并对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展开了研究,以期为初中物理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初中物理;策略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初中物理课堂中越来越崇尚于教学生活化。初中物理教师要在课本教材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创设与他们生活实际相应的教学情境,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让他们积极融入到初中物理学习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策略实施的意义
抽象性较强、概念知识较多是初中物理学科的基础特征,这些特质的存在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学生难以融入到抽象的物理概念中来导致初中物理教学效果并不佳。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中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提出让越来越多的一线物理教师思考如何构建初中物理课堂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为此,有众多的研究者提出可采取教学生活化策略来降低物理课堂的知识难度。他们主张结合课本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教材中的抽象知识,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遇到的难题,可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开展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还能让我们更多地关注意他们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其改变之处,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缘由剖析
(一)生活化
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是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的重大特色之一。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两大主线——生活化的物理知识与物理知识的生活化。因而,从学科特点上来看,在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是符合物理学科特点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从生活化的物理知识来说,在生活当中的诸多场景中,都蕴藏着物理知识。因而在物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概念变得更为具体,更能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概念的理解能力。例如,生活当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有:将热水注入水壶时可根据声音的不同判断水壶热水量的多少,头发与毛衣摩擦会产生静电,电饭锅能煮饭,这些常见的生活现象中包含着大量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知抽象的物理概念。
2.从物理知识的生活化来看。生活化的教学能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用物理知识对生活现象进行解读,可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通过水的声音来判断水壶中热水的注入量,对这一物理现象进行解读时,我们要引导他们发现声音三要素中的音调,音调不同则代表着水量不同。教材编者期望教师采取教学策略将常见的生活现象与课本教材所提及的案例相结合,给初中物理课堂实行生活化教学策略创造了客观条件。
(二)生活化
首先,在物理课堂中培养学生养成用物理思维思考的能力,将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课堂,可有效地启迪他们积极思考。在《水的沸腾》这一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使用饺子放入锅中后水沸腾后加入凉水,如此反复三次,饺子就煮好了,这样煮出来的饺子非常的筋道。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饺子锅水沸腾时要加水。其次,观察感知能力是他们学好初中物理知识的基本技能。学生学会用物理思维思考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的前提是他们能在生活中感知到这些物理现象。通过亲身体验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物理现象存在的原因,更能显示初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以《浮力》为例进行解释说明。在同样的水盆中放入体积相同的铅球、皮球,让学生观察浮力的作用,思考影响浮力的要素。通过亲自实践,学生很容易认识质量是影响浮力大小的关键因素。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是让他们具备实践运用能力,他们经过对生活化实验的观察,找到其中蕴藏的物理知识,并不断地用学习的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三、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探究
(一)设计相应问题,从生活引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联想
和其他学科一样,物理知识由缘起到发展,再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物理学家们对相关知识认知与再认知的过程。物理学家们在解决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对其进行分析与验证,从而更深层次的解释这一物理问题的本质,发现其中内涵的规律,就形成了课本教材中抽象的概念,而这些概念,虽然是物理学家们不断实验研究总结出来的精华所在,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因而教师要在教学时采用生活化的策略,设计相应的问题,从问题出发,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沉浸在与之相关的教学情境中,让抽象的物理知识更加具体化。
以《物态变化》为例,教师在授课中可选择生活中的场景设置探究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物态变化之后,教师可利用PPT播放冬天树枝出现凝霜的图片、雪化后房檐处会凝成长长的冰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现象产生的。如果在这些冰下面放一把火,会产生什么变化?这些层层深入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用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例如,在课堂中有的同学联想到了冬天泼水成冰的场景,提出雪化后房檐处会结冰是因为雪水遇冷凝结成了冰,这是凝固,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冰。放一把火,冰遇火之后又会化成液态的水。有其他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该想法进行补充或提出质疑,由这名同学进行答疑或寻求帮助。这样在课堂上就形成了你问我答、你漏我补的讨论氛围,有助于帮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物态变化的理解。
(二)形象化展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学生要想学好物理知识,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课本中给出的物理知识点有的比较抽象。以物体的受力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单凭教师用文字进行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什么是摩擦力?运动中的物体会受到哪些力的影响?摩擦力又会对运动中的物体产生哪些影响?学生无从得知。对于这种抽象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教师可借助动画、模型、实验等多种方法直观呈现某一具体物理知识概念,加深学生对该概念的理解能力。以《摩擦力》为例,教师可通过实验法展示摩擦力。教师通过玩具自行车展示骑自行车的画面,让学生思考静摩擦力的方向,假如车轮没有摩擦力,车轮旋转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一充满生活气息的实验课,调动起了学生骑自行车地生活经验,该画面与课堂展示的画面进行结合,产生联系,让他们更深刻地到生活现象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更能激发他们对物理知识的探索欲望。
(三)构建物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促使着初中物理课堂也不断地产生改革,推行小组合作模式是较为成功的教学模式之一。由于物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仅靠教师用文字描述很难达成预期中的学习效果。因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建立物理学习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物理知识的意识。
以《摩擦力》为例,教师在授课时可构建摩擦力观察小组,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首先,课堂导入环节可借助微课视频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其次,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摩擦力。在巡视时,笔者发现有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提出下列问题:生活中的摩擦力让我们走路时不容易滑倒、汽车可以平稳的前进。这是摩擦力对生活的益处。那么,摩擦力会给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吗?小组成员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研究,他们发现摩擦力给生活带来的利大于弊。小组长将本小组讨论的情况及时记录整理好,交给老师。再次,教师可对其进行拓展补充。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摩擦力给生活带来的利与弊,教师对其进行了课堂延展,选用了机械内部零件运行的情况,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机械内部零件在运行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摩擦力,但长时间运转会容易造成零件设备的磨损,影响了设备的契合度,进而影响机械的性能,可能会产生安全事故。因而机械设备要定期进行检修,更换磨损零部件。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提出的问题,教师对其进行了补充更加深了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学生通过自发的讨论,认识到了摩擦力的利与弊,这也启迪着学生判断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要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不能以偏概全。
(四)围绕生活体验,突出课堂教学实践
我们要注重按照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物理教学,以生活化的实验教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实现物理知识生活化和生活化的物理知识双重实践。因而我们要善于以他们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其中蕴涵的物理规律。以《分子扩散》为例,在自然界中常见的扩散现象包含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扩散,即由浓度高向浓度低区域扩散。教师可举例子如校园内的桂花树开花时,在校园外都能听到花的香味。引导学生联系其它生活现象,解释分子扩散。其次,围绕他们的生活体验,注重物理知识的实践应用可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提升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初中物理课堂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以《物质密度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微课布置学生课后实验——密度科学实验站,混合家庭食用油和水,探究不同密度的物质混合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这种实验探究来提高他们用物理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依托生活化的情境进行物理课堂教学,解读课本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既体现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语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教师要根据课堂需要巧妙地设置课堂环节,采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用物理规律进行解释说明。与课本教材相联系,有效使用学习小组,增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彰显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蒋轲.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探究[J].成才之路,2022(02):91-93.
[2]邰鲁莲.教学模式、理念和方法下的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J].知识文库,2022(01):145-147.
[3]宋涛.浅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生活素材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2):83-84.
[4]侯向宁.生活化教学模式对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1(35):177-178.
[5]杜明华.探究创设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策略[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6):134-135.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初中物理;策略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初中物理课堂中越来越崇尚于教学生活化。初中物理教师要在课本教材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创设与他们生活实际相应的教学情境,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让他们积极融入到初中物理学习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策略实施的意义
抽象性较强、概念知识较多是初中物理学科的基础特征,这些特质的存在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学生难以融入到抽象的物理概念中来导致初中物理教学效果并不佳。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中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提出让越来越多的一线物理教师思考如何构建初中物理课堂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为此,有众多的研究者提出可采取教学生活化策略来降低物理课堂的知识难度。他们主张结合课本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教材中的抽象知识,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遇到的难题,可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开展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还能让我们更多地关注意他们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其改变之处,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缘由剖析
(一)生活化
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是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的重大特色之一。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两大主线——生活化的物理知识与物理知识的生活化。因而,从学科特点上来看,在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是符合物理学科特点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从生活化的物理知识来说,在生活当中的诸多场景中,都蕴藏着物理知识。因而在物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概念变得更为具体,更能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概念的理解能力。例如,生活当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有:将热水注入水壶时可根据声音的不同判断水壶热水量的多少,头发与毛衣摩擦会产生静电,电饭锅能煮饭,这些常见的生活现象中包含着大量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知抽象的物理概念。
2.从物理知识的生活化来看。生活化的教学能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用物理知识对生活现象进行解读,可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通过水的声音来判断水壶中热水的注入量,对这一物理现象进行解读时,我们要引导他们发现声音三要素中的音调,音调不同则代表着水量不同。教材编者期望教师采取教学策略将常见的生活现象与课本教材所提及的案例相结合,给初中物理课堂实行生活化教学策略创造了客观条件。
(二)生活化
首先,在物理课堂中培养学生养成用物理思维思考的能力,将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课堂,可有效地启迪他们积极思考。在《水的沸腾》这一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使用饺子放入锅中后水沸腾后加入凉水,如此反复三次,饺子就煮好了,这样煮出来的饺子非常的筋道。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饺子锅水沸腾时要加水。其次,观察感知能力是他们学好初中物理知识的基本技能。学生学会用物理思维思考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的前提是他们能在生活中感知到这些物理现象。通过亲身体验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物理现象存在的原因,更能显示初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以《浮力》为例进行解释说明。在同样的水盆中放入体积相同的铅球、皮球,让学生观察浮力的作用,思考影响浮力的要素。通过亲自实践,学生很容易认识质量是影响浮力大小的关键因素。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是让他们具备实践运用能力,他们经过对生活化实验的观察,找到其中蕴藏的物理知识,并不断地用学习的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三、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探究
(一)设计相应问题,从生活引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联想
和其他学科一样,物理知识由缘起到发展,再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物理学家们对相关知识认知与再认知的过程。物理学家们在解决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对其进行分析与验证,从而更深层次的解释这一物理问题的本质,发现其中内涵的规律,就形成了课本教材中抽象的概念,而这些概念,虽然是物理学家们不断实验研究总结出来的精华所在,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因而教师要在教学时采用生活化的策略,设计相应的问题,从问题出发,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沉浸在与之相关的教学情境中,让抽象的物理知识更加具体化。
以《物态变化》为例,教师在授课中可选择生活中的场景设置探究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物态变化之后,教师可利用PPT播放冬天树枝出现凝霜的图片、雪化后房檐处会凝成长长的冰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现象产生的。如果在这些冰下面放一把火,会产生什么变化?这些层层深入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用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例如,在课堂中有的同学联想到了冬天泼水成冰的场景,提出雪化后房檐处会结冰是因为雪水遇冷凝结成了冰,这是凝固,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冰。放一把火,冰遇火之后又会化成液态的水。有其他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该想法进行补充或提出质疑,由这名同学进行答疑或寻求帮助。这样在课堂上就形成了你问我答、你漏我补的讨论氛围,有助于帮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物态变化的理解。
(二)形象化展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学生要想学好物理知识,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课本中给出的物理知识点有的比较抽象。以物体的受力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单凭教师用文字进行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什么是摩擦力?运动中的物体会受到哪些力的影响?摩擦力又会对运动中的物体产生哪些影响?学生无从得知。对于这种抽象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教师可借助动画、模型、实验等多种方法直观呈现某一具体物理知识概念,加深学生对该概念的理解能力。以《摩擦力》为例,教师可通过实验法展示摩擦力。教师通过玩具自行车展示骑自行车的画面,让学生思考静摩擦力的方向,假如车轮没有摩擦力,车轮旋转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一充满生活气息的实验课,调动起了学生骑自行车地生活经验,该画面与课堂展示的画面进行结合,产生联系,让他们更深刻地到生活现象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更能激发他们对物理知识的探索欲望。
(三)构建物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促使着初中物理课堂也不断地产生改革,推行小组合作模式是较为成功的教学模式之一。由于物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仅靠教师用文字描述很难达成预期中的学习效果。因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建立物理学习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物理知识的意识。
以《摩擦力》为例,教师在授课时可构建摩擦力观察小组,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首先,课堂导入环节可借助微课视频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其次,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摩擦力。在巡视时,笔者发现有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提出下列问题:生活中的摩擦力让我们走路时不容易滑倒、汽车可以平稳的前进。这是摩擦力对生活的益处。那么,摩擦力会给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吗?小组成员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研究,他们发现摩擦力给生活带来的利大于弊。小组长将本小组讨论的情况及时记录整理好,交给老师。再次,教师可对其进行拓展补充。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摩擦力给生活带来的利与弊,教师对其进行了课堂延展,选用了机械内部零件运行的情况,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机械内部零件在运行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摩擦力,但长时间运转会容易造成零件设备的磨损,影响了设备的契合度,进而影响机械的性能,可能会产生安全事故。因而机械设备要定期进行检修,更换磨损零部件。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提出的问题,教师对其进行了补充更加深了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学生通过自发的讨论,认识到了摩擦力的利与弊,这也启迪着学生判断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要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不能以偏概全。
(四)围绕生活体验,突出课堂教学实践
我们要注重按照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物理教学,以生活化的实验教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实现物理知识生活化和生活化的物理知识双重实践。因而我们要善于以他们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其中蕴涵的物理规律。以《分子扩散》为例,在自然界中常见的扩散现象包含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扩散,即由浓度高向浓度低区域扩散。教师可举例子如校园内的桂花树开花时,在校园外都能听到花的香味。引导学生联系其它生活现象,解释分子扩散。其次,围绕他们的生活体验,注重物理知识的实践应用可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提升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初中物理课堂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以《物质密度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微课布置学生课后实验——密度科学实验站,混合家庭食用油和水,探究不同密度的物质混合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这种实验探究来提高他们用物理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依托生活化的情境进行物理课堂教学,解读课本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既体现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语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教师要根据课堂需要巧妙地设置课堂环节,采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用物理规律进行解释说明。与课本教材相联系,有效使用学习小组,增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彰显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蒋轲.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探究[J].成才之路,2022(02):91-93.
[2]邰鲁莲.教学模式、理念和方法下的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J].知识文库,2022(01):145-147.
[3]宋涛.浅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生活素材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2):83-84.
[4]侯向宁.生活化教学模式对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1(35):177-178.
[5]杜明华.探究创设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策略[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6):134-135.